高校体育课程校本教材建设探微
Miracle86
Miracle86 当前离线
积分55630在线时间12 小时帖子14183注册时间2010-3-17精华0经验41441 点威望0 点金币41460狗仔卡
0
主题0
好友5万
积分大家网博士后
大家网博士后, 积分 55630, 距离下一级还需 44370 积分
积分55630帖子14183精华0经验41441 点威望0 点金币414601楼
发表于 2010-4-27 17:44
[摘要]高校体育因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在教材建设上更加多样化、灵活化,校本教材的开发意义尤其重大。根据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课程目标,校本教材建设应该本着“为学生而写,为学生而用”的目的,突出助学意识和助学指向;应该从学习运动技术为主转变为关注人体健康,贯彻健康性和终身体育意识。校本体育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非系统性与完整性的有机结合,在内容选择上应该处理好运动技术与体育健身的关系,使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材;体育课程
2002年8月12日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教材的审定工作由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与组织。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纲要》的制定给各个高校自主进行教材建设留出了较大的空间,为一纲多本地实现高校体育教材多样化、灵活化创造了条件。教材问题上承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下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我国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高校如何在《纲要》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展体育教材建设和改革,关系到高校体育课程创新,更关系到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其意义重大。本文拟结合自己在教材开发过程中的思索和实践,就校本体育课程系列教材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校本体育教材的性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助学性
校本课程开发是建立在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基础上的,它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目的,如果忽视了校本课程的这种差异性和个别性,也就失去了校本课程的灵魂。体育教育以实践教育为主,追求的是教学相长,它不能只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只尊重教师的教学安排,它要求的是在遵循体育课程专业特点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促使课程目标的达成。但是,体育课程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似乎比其他课程更为明显:不仅要动脑,更要动手进行亲身体验,因此,在这一教育领域,助学型、教学并用型教材必不可少。特别是助学型教材,即根据大学生体育智能、技能、体能水平的基础水平,编写出自学、自研、自练的体育学习指导书,更有必要。遗憾的是,高校体育教材普遍存在“三个置换”的通病:一是在编写上主体置换,不是突出学生用书的学法,而是写成教师用书的教法;二是教育对象的错置,不是适用于整个普通高校学生,而是把教育对象当作体育专业的学生;三是教学要求置换,按体育专业的教学规格要求普通高校学生。在这种意识下编写的教材,其助教意识很浓,助学意识却相当淡薄。故此,高校体育教材建设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一方面助教型、教学并用型教材已在推陈出新;另一方面,教材仍然忽视学生这一教育的主体,助学意识相当薄弱。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自我锻炼为主,指导他们如何领会知识、掌握体育技术及科学的锻炼方法,使之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检测与评价的方法很少。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混为一体的现象阻碍了教材的改革和发展。
各高校在《纲要》的指导下开发校本体育教材,符合学生对体育知识本身的实际需要,也可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性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是解决高校体育教材“三个错置”的有效途径。笔者所在的高校在体育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本着“为学生而写,为学生所用”的目的,突出助学意识和助学指向,从帮助大学生体育学习出发,坚持教材的实用性与对学生的终身受益性,最终编写出一套助学型大学体育教科书。
二、校本体育教材的目标:体现健身性特点和终身体育理念
《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由此可以看出,提高学生的体质,增进健康是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这里的增强体质,并不仅仅是指通过一两年的体育课程的修养,就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身体质量。就人体体质而言,反映在体育成绩上往往具有非进展性和实践效果的长时积累性,因为体育教学不像其它学科的教学,受教育者的知识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而积累。体育课程受身体发育规律的影响远胜于其他课程:一是动作掌握和进步并不呈直线式上升,人体体质状况也许在青春期已经处于一种最佳状态,甚至下降阶段,例如初中阶段女生的长跑能力大于大学阶段,原因是女大学生在青春期后体重明显增加;二是体育锻炼效果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当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足够的认识,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才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和生存环境,运用已经掌握的或学习新的运动项目来锻炼身体,使体育锻炼伴随人的一生。因此,在目前体育教学的客观条件下,把使学生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比较现实和科学的。
要使学生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在教材建设中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过去以学习运动技术为主转变为关注人体健康,体现“健康第一”的宗旨。健康是机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达到相对完美的综合状态,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需要提高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根据《纲要》要求,实现身体健康目标包括:“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教材不能定位于体育基础性知识的水准上,不能仅仅依靠学习运动技术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而是要将培养学生健康概念与体育意识的理论知识作为大学体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从过去全面学习各项运动技术基础知识、技能,转变为“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大学体育不是各种运动项目的介绍过程,如果在有限的学时内什么运动项目都触及到,其结果是“什么都学但什么都学不到,也难以形成对某一项目的特殊兴趣,更谈不上养成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能力,必须首先从教材开始。 三、校本教材的知识内容建构:强调非系统性与完整性的有机结合
教材的知识结构是其内容编排的主线,每一学科的教材均具有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体现的是学科知识自身内在的发展顺序和层次关系;各门学科都有严谨的教学规律,即学科知识的递进性。而大学体育教材却是一个例外,各体育项目之间没有很强的关联性,例如没有学习篮球知识技术,照样可以学习排球。因此,大学体育教材的知识结构具有非系统性的特征。虽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并未接受系统的体育课程教育,但是学前体育、小学、中学、大学体育、大学后的终身体育,其系统性应主要落实在顺应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特点,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上,并非在于体育内容的连贯系统性。过去的大学体育教材内容以项目繁多的竞技体育项目的技术教学为主,体育课程被作为技术来表述、诠释和理解,教学内容是竞技领域已经趋于成熟的技术,大学体育教学对普通大学生追求运动技术教学和运动成绩的提高,结果表明教学效果较差,难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课程目标。所以,大学体育尽管是一门基础课,其教材的内容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不应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要根据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非系统性特点,在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需要的前提下,选择有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的教材内容:其针对性指能够适应大学生智力发育水平较高、身体发育水平接近成年人、心理上已经能够进行自我辨别的特点,同时适合大学生的体质差异和各自的兴趣爱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三自教学”(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教师“分层次重新组班”的需要;其实用性指教材的内容既能有助于学生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掌握终身有用的体育技术和技能;其趣味性,使学生充分体验体育的乐趣,提高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增强体质、培养和满足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当然,作为高校体育教材,也不能只定位于介绍体育基础性知识或体育基本技术、技能,而是应当既满足培养学生一定运动技能的需要,又符合培养学生合理锻炼概念、健康意识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大学校本体育教材知识结构可分为两大模块:其一是课程理论模块,由体育常识、体育竞赛和活动基础知识、体质健康保健基础知识构成,传授健康概念与体育常识、体质健康检测和保健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其二是体育技能模块。体育技能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首先要利用好竞技体育项目,竞技体育有其独有的竞争性魅力、体育美感和从中获取胜利的心理满足体验,因此,大学体育教学也不能片面地排斥竞技体育,而是要破除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就是竞技运动技术的简化做法,并处理好掌握运动技术与体育健身的关系,通过对竞技运动技术的分解和重构,让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在健身的同时充分体验体育独有的魅力和美感。其次,根据各地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差异使各地区都拥有丰富和独特的体育课程资源,以及各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和师资力量、地理环境以及优势体育项目等资源情况,开发选择具有区域和民族特点、各高校自身特色的多样性的教材内容,打破体育课程就是竞技体育的框架,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为学生进入社会后有效地进行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我校体育系列课程教材的构成模块就是依照上述原则确立的。
尽管高校体育教材内容的结构不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各单个教材之间可以不具有递进性、关联性,但教材的知识结构仍然是完整的。从教材体系的整体内容构成来看,是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知识的完整结合,即上述两大模块知识的结合。从单个教材的内容结构来看,为了适应学生体育基础差异性、体育爱好差异性、体育能力差异性,必须注重以基础性知识满足体育基础教育需要,以扩充性知识满足体育爱好者认知需要,以研究性知识满足体育探索者涉猎需要。在以上理念的支配下,我校体育课程的教材按基础知识、扩充性知识、研究性知识对内容进行了板块重组,并在具体操作中执行了基础知识求准、扩充性知识求广、研究性知识求深的方针。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