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浅析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论文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浅析 (2007-04-21 12:27:16)
分类: 直面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浅析
赵俊石 谷昆鹏 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 10008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如何调适自己,培养健康的心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01年3月,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3年,教育部、团中央正式确立每年5月25日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呼吁全社会关注大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掌握新世纪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全面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找出问题,明确目标,本文将通过调查、分析、探讨、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浅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当代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的栋梁、21世纪的主人。作为社会的人,他们不仅需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直接关系到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关系着未来祖国事业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更关系着国民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改善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各种情况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丰富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堪忧。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旺盛而不稳定的特殊年龄阶段,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475名在校大学生(1~4年级,其中男生656名,女生 8 19名;年龄18~29岁,平均年龄21.4岁;汉族1 252人 ,少数民族223人)中,心理状况正常者903人,占61.3%;有严重心理问题者130人,占8.8%,有轻度心理问题者442人,占29.9%,有心理问题者总检出 率为38.7%,其中学习成绩差、对所学专业兴趣低、有失恋史、对毕业分配担忧、业余爱好单一、知心朋友少、对物质生活不满意等成为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大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阻碍了他们学业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研究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时代要求的存在偏差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其心理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他们的自我意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理想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但尚未成熟,性格特征处在塑造成型的关键时期,品德心理结构趋于合理并日渐成熟,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与时代的要求却依然有很大的偏差。
作为当代大学生,时代要求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当符合以下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但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关资料表明: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对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20%的大学生有心理病患;北京大学1993年对1000名多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出34.3%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在高等学校退学、休学学生当中,因患有心理疾病的占总数的40~70%,心里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具体表现为:情绪低沉,感情脆弱,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意志品质差、人格欠缺、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增多等。这些问题显然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存在较大偏差。
三、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他们成才,因此新时期大学生必须设法消除或减轻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健康和谐的心理。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它是与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及心理咨询等多门学科相融合的、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1)目标性原则。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除此,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2)现实性原则。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
(4)差异性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横向差异,还有纵向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
(5)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像、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在多元化社会中促进自我意识发展。当今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时期,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中西文化相互冲击,传统现代交相辉映,时代将社会转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现象呈现在新一代大学生面前。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新时期大学生如何完善自我意识,是能否成为栋梁之材的关键。新时期大学生应在多元化社会中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完善自我意识。首先,要成功地把握自己,运用自身潜力去实践,去感受,去思考,按照个体的特点,自己的理想以及社会的需求来塑造自己。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反对个人主义。其次,积极地接纳自己,自我接受自我理解,自我负责,自己虽然有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仍喜欢自己,不憎恨自己,不欺骗自己,并设法把自己发展得更好。再次,不断地调整自己,使个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在他人面前,既不能妄自尊大,亦不自卑自弃。
(2)在社会实践中磨练意志。社会实践使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他们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又是他们磨练意志的有效途径。新时期大学生大多是“抱着长大的”,从小到大都处在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下,很少经受风雨磨难,亦不理解创业之艰辛。让新时期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实际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有利于他们坚强意志的培养。因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遇到困难,会遭受挫折和失败。马克思曾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只有不畏穷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世界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来自我的坚持精神。”这种精神只有在战胜困难中才能磨炼出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乃至整个人生道路上,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有挫折和失败。对于挫折和失败,历来是贬斥的多而褒扬的少。的确,挫折和失败可能使人失望、痛苦、忧郁、不安,但更能让人以教益和磨炼,使人变得坚强、成熟、促进心理过程的发展和提高。
(3)在社会交往中健全人际心理。周恩来总理说过:“一个人坐在房子里孤陋寡闻,这样不行,应该在千军万马中敢于与人家来往,说服教育人家,向人家学习,团结最广大的人们一道斗争,这样才算有勇气,这种人叫大勇。我们青年很需要养成这种作用。”新时期的大学生应加强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朋友之间等应多多相互往来。加强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有助于健全人际心理。首先,通过交往和联系,大学生会发现,世上虽有邪恶之途,但好人占大多数;人与人之间虽有竞争,但更多的是团结协作,人际关系虽有虚伪和冷漠,但更多的真诚和热情。有了这样的感性材料,就能家里对人际关系积极、全面、善意的认知结构。其次,通过交往和联系,培养热情、开朗、真诚、沙量、宽容、富有责任心和乐于助人等一系列良好的个性品质。再次,通过交往联系,学习交往技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复杂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从国际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迅猛推进,不同文明、文化、生活方式的融合与冲突、矛盾和困惑十分突出;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利益关系、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多变和复杂;从科学技术的发展看,信息网络技术及传播手段发生重大变革,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和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从高校教育自身来看,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群体的规模、素质、结构及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家庭贫富差距等,使得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 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论文二、如何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
后一篇:驴子的故事
评论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论文二、如何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
后一篇 >驴子的故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