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应对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有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么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
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一份题为《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的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一篇文章称:国内有77.9%的中小学生心理存在轻度不良反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对9015名中小学生(主要年龄为10-14岁)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7.4%的孩子“认真想过自杀”,8.2%的孩子甚至“做过自杀计划”。浙江省一项研究同时发现,70%的中小学生存在焦虑等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今年对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则发现,城市儿童抑郁检出率为19.23%,而农村的则高达32.5%。2001年天津社科院“青少年心理障碍实证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组对天津市2000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5.31%,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占6.72%。2003年对西部五个省市20个地区的中学生做过调查,发现有77.9%的中学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反应,有5.2%的中学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障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发现,27%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著名心理学家郑日昌等对全国几个大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中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人数占13%。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但如果把心理问题达到临界程度的考虑为需要心理干预,则需要个别心理指导的学生达到32%。郑州市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及有关因素调查问卷,对989名中小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受试者焦虑倾向检出率为36.80%,其中高焦虑者占5.29%;
从已经报道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堪忧。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分类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总的来说主要存在学习困难、情绪障碍、意志个性障碍、行为障碍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不良的行为习惯、情绪波动易冲动、抗挫折能力差、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紧张、缺乏责任感与合作精神等。
来自哈尔滨市政协对哈市部分学校的一项调查报告很具代表性,报告显示哈市中小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习方面--14%的小学生、29%的初中生、26%的高中生有厌学心理,高中生愿意上大学者100%,但愿意学习者不到10%;
考试方面--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
情绪意志方面--33%的小学生、41%的初中生、68%的高中生情绪波动性大,42%的小学生、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
生活适应性方面--相当一部分因娇生惯养致使其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人际关系方面--10%的小学生、28%的初中生、55%的高中生存在着交往上的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
有人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的心理测试发现:“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中小学生的比率在10%以上的项目,初二有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等6项,初一除上述6项外还有“焦虑”1项。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症状等9个项存在问题的学生比率平均在11.11%。”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应对策略
(一)学习压力
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有两种现象:一是恐惧,二是厌学。目前,虽然都在谈“减负”,但学生的课业任务仍旧繁重,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在咨询中我们发现一些中学生每当考试来临就会出现身体不适的症状。厌学则是目前中小学生>学习活动中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
来自心理咨询机构的相关数据显示要求提供心理咨询帮助的来访青少年中近三分之一是由于学习压力造成的心理问题。一份来自“中小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调查与干预研究"课题研究组的调查报告也反映出了同样的问题:
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效果不明显,压力大 48.52%
同学之间竞争太激烈,学习氛围紧张 18.25%
某门课程难以学会,自信心丧失 63.48%
睡眠严重不足,考前焦虑 78%
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太高,总怕父母失望 33.56%
不能适应老师的授课方法 14%
老师对我有成见,偏心 5.55%
缺乏明确的目标,觉得学习的意义并不大 13.93%
个人性格有缺陷,不能很好的融入班集体,人际关系紧张,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及其它 6.5%
(二)教育缺失
1989年月日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曾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澳大利亚学者埃利雅德曾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即一个人要想在新世纪取得成功,必须掌握三张“通行证”:一是学术性通行证,二是职业性通行证,三是证明一个人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通行证。这三张通行证实质上是一张心理素质性的通行证。会议通过了“学会关心”的总结报告认为21世纪教育体系要进行以下一些重点转移:①从促进教育的统一性转变为促进教育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②从促进竞争转变为促进合作;③学会算术学习,促进对学习的爱好,以便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基础;④强调个人的发展:自知、自尊、自信;⑤促进人际关系,支持年轻人发展与他人联系的能力等等。这些转移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向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但是现实中,对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把心理问题简单化的归于学生的品行问题。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三)家庭影响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在咨询中我们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来自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与家庭教育失当的家庭。
(四)社会环境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急功近利的社会急躁情绪的感染,影视作品追求享乐、崇尚暴力的不当宣传等社会风气更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几点建议:
1、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50%的青少年精神障碍问题来自家庭,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0%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上不合格。因此建议家长,不要违背教育规律,盲目攀比,“拔苗助长”,不要让孩子背负太多的压力,要让孩子在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健康成长。
2、学校和社会要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学校和社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和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援助。中小学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发现问题,适时干预。
3、青少年学生也要了解一些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出现问题要知道如何解决。80%以上的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就和感冒发烧一样,只不过是你的心理患了一次感冒。所以,既不能不重视,置之不理;也不能盲目夸大、讳疾忌医。出了问题就要主动向学校或者社会上的有关心理咨询服务机构需求帮助。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